保健中心实验室检出上海口岸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日期:2016-09-02

  •  

    近日,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到长宁区天坛普华医院打来的致谢电话,对中心帮助确诊一名基孔肯雅热患者表示感谢,并对中心实验室精湛的检测确诊技术大加赞赏,由于中心及时明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8月25日,保健中心接上海天坛普华医院来电,请求中心协助对一名来自印度的旅客进行传染病筛查。该旅客于8月20日晚乘坐航班从德里飞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境时无不适,入境后因发烧3天伴皮疹及关节疼痛至该院就诊。 

    保健中心获悉后立即派遣经验丰富的传染病调查科周心科长前往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其旅行史和头痛、关节痛、面色潮红、皮疹等症状,高度怀疑为蚊媒传播的疾病。考虑到保健中心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技术保障科实验室具有口岸传染病检测的优势,立即采集了血样带回中心,并对该病例进行了疾病咨询和检疫指导宣教,发放了《上海检验检疫局就诊方便卡》。 

    中心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技术保障科实验室于8月26日上午9:30收到样本,立即启动虫媒传染病应急检测预案,开展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黄热、寨卡、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等病毒及四种疟原虫等项目检测。14:00核酸初步检测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其它项目阴性。按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要求,对样本重新提取核酸,并且采用不同的检测试剂进行复核,18:00结果显示亦为阳性。 

     

    根据《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诊断标准,该患者被确诊为基孔肯雅热阳性病例,为上海口岸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 

     

     

    基孔肯雅热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都与基孔肯雅热大范围流行有关。自2005年2月起,基孔肯雅热大范围流行发生在印度洋各群岛。印度在2006年和2007年曾暴发大规模基孔肯雅热。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也受到过影响。自2005年起,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和泰国已经报告了超过190万病例。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是基孔肯雅热的高流行区。 

    近期夏末秋初为蚊虫繁殖、活动的又一个高峰,蚊媒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建议重点关注相关地区蚊媒传染病疫情信息收集,加强来自上述地区人员和交通工具检疫。 

    在此次上海口岸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的过程中,保健中心全面展示了崇检尽责和为民服务的理念,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旅行医学实力再次经受了实战检验。 

     

     

    保健小科普:基孔肯雅热(信息来源:WHO) 

      

    基孔肯雅热是由受感染的蚊子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它引起发热和严重关节痛。其他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关节疼痛通常使患者虚弱,且持续时间不同。此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相同,在登革热常见地区会被误诊。对此病没有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为减轻症状。 

    蚊子滋生地邻近人类居住地,是基孔肯雅热重要危险因素。 

    此病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最近几十年,基孔肯雅热的蚊子媒介已传播到欧洲和美洲。2007年欧洲报告首次传播,是在意大利东北部的一次局部性疫情。法国和克罗地亚也曾记录过疫情暴发。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在1952年坦桑尼亚南部地区的一次疫情暴发中首次得以记叙。它是一种核糖核酸(RNA)病毒,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基孔肯雅”取自于Kimakonde语中一个词,意思是“变成歪扭的”,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 

      

    体征和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关节痛。其他常见征兆和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关节疼痛通常使患者极为虚弱,但往往持续数天或延长至数周。因此,该病毒可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大多患者可以痊愈,但有些患者的关节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偶有报告发生眼睛、神经和心脏方面的并发症,以及胃肠不适。严重并发症不多见,但此病可导致老年人死亡。由于感染后通常只有轻微症状,可能难以识别感染,在登革热流行地区也会被误诊。 

      

    传播 

    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的近60个国家,已经确认有基孔肯雅热。感染病毒的雌性蚊子叮咬,造成人际间病毒感染。大多数情况下,此类蚊子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也会传播其他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尽管叮咬高峰发生在清早和傍晚,这些蚊子在白天也叮咬人。这两种蚊子都在户外叮咬,而埃及伊蚊还善于在室内叮咬。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通常在4-8天内发病,但也会在2-12天的范围内发病。 

     

    诊断 

    诊断可采用几种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分析(ELISA)这类血清学检查,可证实存在IgM和IgG基孔根亚病毒抗体。IgM病毒抗体水平在发病后3-5周内最高,此后持续约两个月。在出现症状的第一周内采集的样本,应使用血清和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检测。感染后最初几天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出病毒。有各种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核糖核酸基因组RT–PCR)检测试验方法,但灵敏度各不相同。有一些适于临床诊断。临床样品RT-PCP制品也可用于病毒基因分型,与采自不同区域的病毒取样做出比较。 

      

    治疗 

    没有特别针对基孔肯雅热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包括使用解热药、最适宜的止疼药和液体减轻关节疼痛。没有商用基孔肯雅热疫苗。 

      

    预防和控制 

    蚊子滋生地邻近人类居住地,是基孔肯雅热重要危险因素,也会传播其他疾病。预防和控制很大程度上是要减少住地那些有助蚊子滋生的自然和人为容器的数量。这要动员受影响的各个社区。在疫情暴发期间,可将杀虫剂喷洒在蚊子着落的容水物表面和附近,杀死飞蚊,或使用杀虫剂对水进行处理,杀死未成熟的蚊子幼虫。 

    在基孔肯雅热流行期间,建议着装时要尽量减少可遭白天叮咬媒介叮咬的暴露皮肤。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在暴露皮肤或衣服上使用驱蚊剂。驱蚊剂应含有DEET (N, N-diethyl-3-methylbenzamide), IR3535 (3-[N-acetyl-N-butyl]-aminopropionic acid ethyl ester) 或 icaridin (1-piperidinecarboxylic acid, 2-(2-hydroxyethyl)-1-methylpropylester)。对那些白天睡觉的人,特别是对幼儿,或病人,或老人,驱虫蚊帐起良好保护作用。盘式蚊香和杀虫剂喷雾器也可减少室内叮咬。 

    前往高危地区的人应采取基本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裤并确保房间内装有防止蚊子进入的屏障。 

     

     

【关闭本页】